綠電發展邁入收穫期!近期風光發電創新高,為夏日高用電應援
近期全台氣溫屢屢衝破新高,用電量也隨之攀升,不過幸好受到晴朗天氣、夏季西南風等氣候條件的配合下,也讓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持續創下發電佳績。日前於中午時分,風光發電合計達到806萬瓩,創下歷史新高,數據更顯示自7/4起中午時段即持續突破2成,等於每5度電就有1度是綠電,風力發電也接近百萬瓩,打破「夏天無風」的印象,成為白天用電尖峰的重要電源與助力。
氣侯條件夠給力,風光發電量衝出歷史新高
提供數據的台電指出,近期風力發電更是持續締造發電佳績,分析7/2至7/8日單週的發電數據,全台風力每小時平均發電超過800MW,一週總量更突破了1.35億度,相當於30萬戶家庭在夏季單月的用電量,從7/4起更是突破單日2000萬度。其中,風電在晚間18時至21時的夜尖峰也持續出力,如7/4、7/6、7/7晚間皆飆出超過100萬瓩的好成績,其他日子的夜晚也能穩定維持在70萬瓩以上,支援夜尖峰時段用電需求。
台電強調,綠電發展已是國際趨勢,成為國內產業外銷的剛性需求,對台灣總體經濟及戰略地位非常關鍵,因此近年來政府、民間與台電致力投入綠電設施建置,截至今(2023)年5月,全台太陽光電累積裝置容量達1,072萬瓩,風電累積裝置容量達201萬瓩,加上今年風光發電更創下突破800萬瓩的紀錄,未來風力和太陽光電將攜手確保穩定供電,並持續維持發電佳績。
「低地力土地」、「閒置荒廢魚塭」為規劃「綠能發展區」主要考量
而為了兼顧光電與土地發展所籌設的「綠能發展區」,也再度引發外界正反意見的言詞交鋒,經濟部針對疑慮說明,目前規劃由中央盤點「風頭水尾」之土壤以中高鹽化、農作生產條件較低的「低地力土地」,以及已經長期棄養閒置荒廢的魚塭,作為「綠能發展區」主要劃設依據。
以置入低度開發的綠能設施,來達到增加綠電,同時不影響原有土地使用功能,提高農村收入,並且把後續光電設施移除機制納入遴選規範,使農地未來仍可繼續從事農作。經濟部指出,在農委會盤點不適農作的土地後,會由經濟部會同環境保護主管機關之內政部、環保署及負責生態保育的農委會特生中心,排除環境及生態敏感範圍的區域,共同嚴謹審定可執行的區位。
至於地方溝通的面向上,經濟部也表示,將以過去設置熱區工作站的溝通經驗,未來綠能發展區公告遴選廠商前,也會跟當地村里長或組織合作,與地方居民、各界專家學者等辦理溝通會議,建立溝通平台,讓太陽光電朝向共好的情境發展。
更多精采內容:www.idshow.com.tw/idtalk標籤 : 綠電
廠商 : 綠電廠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