居住觀念新思維!陳宗鵠建築師分享「健康好宅」的6大面向

撰文 | idSHOW 編輯部 圖片來源|pixabay 發佈時間 : 2023/5/15

或許是現代房價高居不下,使人們往往僅關注手上的資源,能夠買到蛋白區、還是蛋黃區?房價是否有增值的潛力等等層面,卻少見人們關注自己居住的建築,能否讓自己住得「健康」。擁有美國、台灣執照的建築師陳宗鵠教授,同時亦為中華兩岸健康促進建築環境策進會理事長、健康與建築雜誌發行人,以數十年的建築經驗、對健康好宅的長期研究,向大眾分享他的獨到觀點。



健康住宅;建築;室內設計;陳宗鵠;建築師



家應該是住越健康的載體



就陳宗鵠教授的觀察,即便是針對小資、中產階級的住宅銷售文案,亦強打華美精緻的豪宅口號,卻忽略消費者對空間的心理感受,在他的觀念裡健康好宅更甚豪宅,然而健康好宅的定義不僅是居者的庇護所,更應該是讓人能預防疾病,而且是越住越健康的載體。依教授經年累積的建築實務經驗,他將健康好宅歸納出6大面向,包含物理性、化學性、生理性、社會性、心理性及公平性等環境影響因素及其因子,並且將此理論落實到教授實際設計興建的「李院健康好宅」,以此為案例驗證、分享理論的可行性、可信度,其中就室內設計與居者溝通互動上較為息息相關的部分,又以物理性、化學性、生理性、心理性佔比較大。



空間環境最舒適的比例,源自健康考量



物理性方面以打造健康呼吸、導入自然光、舒適溫度與濕度的空間、避免電磁波的居住環境。陳教授舉例,一般空調僅能降低室溫並沒辦法帶入新鮮空氣,長期在無氧呼吸的場域裡,就容易缺氧生病;並且空間中的光源應有70%是來自自然光,其餘才由燈具補充光照;此外,室內濕度控制得宜,不僅是家中物品不易損壞,更可以抑制微量甲醛的擴散。



健康住宅;建築;室內設計;陳宗鵠;建築師



化學性則是建材、施作材料的選用,避免化學物質揮發,長期侵害居者健康;生理性層面則是從提供潔淨水源的細節、家有寵物的環境管理、鼓勵運動健身的空間,甚至是近年因為疫情而被眾人特別注重防止病菌傳染的部分,從空間佈局、如何加強空氣對流,到材料選擇以避免接觸傳染等,都是在規劃室內環境時,能為居者特別留意的要點。



健康住宅;建築;室內設計;陳宗鵠;建築師攝影-Kai



鋪陳出最佳格局、色彩,也是貼近健康好宅的一環



心理性含括的層面,則是室內設計師最為擅長的空間色彩、聲音環境、格局與風水勘輿等,顏色對於心理的影響,應將之運用在不同場域,以達到最貼近該空間的作用;近期集合住宅聲響、隔音的議題,因為名人事情被放大關注、討論,但是大樓聲音來源眾多,不會只有上下樓層的影響而已,陳教授就從另一角度提出聲音影響睡眠的例子,曾有人和他提過夜晚總是聽到細微聲響、干擾睡眠,後來細究才發現原來房間就在電梯間旁,才導致睡不好。



因此,陳教授認為,綜觀以上條件如果能從建築、格局、裝潢等層層落實,預先為居者考量種種影響身心層面的因素,便能為其儲備身體能量,讓家不只好住,而且還能越住越健康。



更多精采內容:www.idshow.com.tw/idtalk


標籤 : 健康宅